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夜半惊情,霸道妖夫太黏人 神秘复苏:诡异将至 茅山异仙之鬼道阎罗 盗墓,张海杏亲口喂我服下尸鳖丹 全世界,只有我会法术 我非池中物 孔雀石与疯犬 茅山术 暗影之谜雾 灵车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2375章 天墓无极(60)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陈野为苏州老家具交流会准备了整整两。书桌被《明清家具图鉴》《红木鉴别大全》占满,夹着几张打印的对比图——左边是清代酸枝木的“黑筋”纹理,右边是民国花梨木的“鬼脸纹”,中间用红笔标注“密度差异:酸枝木1.01g\/cm3,花梨木0.82g\/cm3”。他把帆布包翻了个底朝,重新规整工具:3米长的卷尺(测桌椅尺寸,清代八仙桌常宽90cm,民国多80cm)、木材质检仪(借的文物修复店设备,测木材密度)、榫卯专用放大镜(能看清榫卯咬合处的磨损痕迹),还有一块蜂蜡(老红木保养用,之前吴先生送的,比现代蜡更护木)。

“清代红木家具最要防‘新料做旧’,”老苏发来微信语音,“你看桌腿底部,老家具的‘包浆’是通体的,新料做旧只做表面,底部会露白;还有榫卯,清代常用‘燕尾榫’,咬合像燕尾一样严丝合缝,民国多‘平榫’,没那么牢固。”陈野把语音转成文字存好,又找出之前收的民国红木笔筒——笔筒底部有自然包浆,和表面颜色一致,这是老料的特征,正好用来当对比样本。

周六清晨五点半,陈野和老苏坐最早一班大巴去苏州。刚蒙蒙亮,大巴驶过太湖大桥,陈野打开直播,镜头对着手里的红木笔筒:“各位早,今去苏州看老家具,先教大家一个简单鉴别法——看桌腿‘底胎’。老红木家具的底胎和表面包浆一致,新仿的底胎是原木色,没做旧;再看榫卯,清代燕尾榫用手晃不动,新仿的会有缝隙,一晃就响。”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野哥,我家有张老红木桌,桌面有划痕,怎么修复啊?”

“别用砂纸磨!”陈野急忙提醒,“用细棉布蘸蜂蜡,在划痕处反复擦,借摩擦热让蜡渗进木纹里,能淡化划痕;要是深划痕,找专业木工,用同材质木粉混合木蜡油补,自己弄容易毁包浆。”粉丝纷纷留言“记下来了”“野哥太懂了”,还有人发自家老家具的照片求鉴定,陈野挑了几张简单点评,直播间热度很快涨了起来。

上午九点,大巴到了苏州平江路古玩城。交流会在露广场举办,几十套老家具沿街摆放——清代的红木八仙桌配太师椅、民国的花梨木梳妆台、明代的榉木条案,有的桌椅表面还留着当年使用的划痕,包浆温润得像老玉。摊主们大多是苏州本地人,话带着软糯的吴语,有的还在家具旁摆着老照片,讲述家具的来历。

陈野刚走进去,就被一张红木八仙桌吸引。桌子摆在广场角落,桌面边缘有轻微的磨损,桌腿是“马蹄形”,桌角的榫卯处刻着细的花纹,摊主是个穿蓝布围裙的老奶奶,正坐在桌旁缝衣服,手里的针线笸箩就放在桌面的划痕上。

“阿婆,这桌子怎么卖?”陈野蹲下来,声音放轻——老奶奶头发花白,耳朵可能不好使。

“这是我爷爷开布庄时用的,放阁楼几十年了,你给三千块就行,买回去当饭桌。”老奶奶的吴语带着颤音,指了指桌腿,“你看这腿,结实得很,当年能站人。”

陈野拿出卷尺,量了量桌面:“92cm宽,符合清代八仙桌的尺寸,民国的一般只有80cm左右。”他又用木材质检仪贴在桌腿上,屏幕显示“1.03g\/cm3”,“是酸枝木的,密度对得上。”再看榫卯——他用放大镜凑近桌角,是典型的“燕尾榫”,咬合处没有缝隙,只有自然的磨损痕迹,没有钉子孔,“阿婆,这是清代中期的酸枝木八仙桌,您的划痕是当年裁布用的,不是损坏,反而证明是老物件,市场价至少五千,我给您五千五,您看行不?”

老奶奶愣了愣,手里的针线掉在笸箩里:“真的值这么多?之前有个穿皮夹磕人来,这桌是‘破木头’,只给八百,我没卖。”

“那是贩子骗您,”老苏凑过来,指着桌腿的花纹,“您看这雕刻,是手工錾刻的,机器刻不出这么细的花纹,这是好东西。”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皮夹磕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南京、扬州遇到的压价贩子:“阿婆,这桌我出六千,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

老奶奶犹豫了,陈野开口:“先生,您上次在南京压老太太的粉彩碗,在扬州压老爷子的铜炉,这次还想骗阿婆?这桌市场价至少六千五,您出六千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和阿婆谈好了,您别再来搅局。”

周围的摊主都围过来,有人指着贩子喊:“又是你!上次骗走张阿婆的老椅子,转卖赚了好几万!”贩子脸色一红,骂了句“多管闲事”,灰溜溜地走了。

老奶奶握着陈野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伙子,你是好人,就按五千五卖给你,这桌在你手里,我放心。”陈野付了钱,又多塞了两百:“阿婆,这钱您买斤糖吃,谢谢您把这么好的桌子卖给我。”老奶奶连声道谢,从针线笸箩里拿出一块蓝布:“这是我爷爷当年裁布剩下的,你拿着,铺在桌上,别磨坏了桌面。”

陈野接过蓝布,上面还留着当年的裁剪痕迹,心里满是温暖——老家具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木材和工艺,更在于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生活痕迹,这块蓝布,让桌子的故事更完整了。他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各位,这张清代酸枝木八仙桌,有当年裁布的划痕,还有阿婆爷爷留下的蓝布,五千五拿下,太值了!这蓝布比桌子本身还珍贵,是真正的‘历史见证’。”

弹幕里刷起“野哥太暖了!”“这蓝布绝了!”“老物件的故事感拉满!”,陈野笑着回复,又科普起老红木保养:“老酸枝木怕潮怕晒,平时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每月用蜂蜡擦一次桌面,别用湿布擦,会让木材吸水变形;要是桌面有污渍,用干布蘸点面粉擦,面粉能吸附污渍,还不损伤包浆。”

他和老苏继续逛,走到一个卖红木太师椅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中年男人,姓吴,正用软布擦椅子的扶手,椅子的靠背雕着“松鹤延年”,扶手是弧形的,握在手里很舒服,椅腿底部影同顺木坊”的刻字——这是民国苏州有名的木坊,专做红木家具。

“吴哥,这椅子怎么卖?”陈野蹲下来,用放大镜看靠背的雕刻。

“这是我父亲当年在木坊当学徒时做的,民国三十年的,你给两千就校”吴先生的语气很实在,“椅子有个瑕疵,扶手有点松动,你不介意就校”

陈野用手晃了晃扶手,确实有点松,但榫卯没坏,只是常年使用导致的轻微磨损:“吴哥,这是民国酸枝木太师椅,‘同顺木坊’的款识是真的,雕刻是手工的,松鹤的羽毛线条有粗细变化,机器刻的没这么活泛。扶手松动我能修,我给您两千二,您看行不?”

吴先生愣了愣,笑着:“行!你懂行,还不嫌弃瑕疵,这椅子给你正好。”

陈野付了钱,吴先生从摊位下拿出一个木箱:“这是我父亲的修木工具,里面有木蜡油和刨子,你拿着修椅子,比外面买的好用。”陈野接过木箱,里面的工具都磨得发亮,显然用了几十年,他心里一暖:“谢谢您,吴哥,我一定好好修这椅子。”

中午,他们在平江路的吃店吃奥灶面。吴先生也跟着来了,聊起父亲的故事:“我父亲做了一辈子红木家具,最骄傲的就是这把椅子,这是他出师时做的第一把椅,当年还得了木坊的‘最佳工艺奖’。后来木坊倒闭,他把工具都藏在家里,以后要是有人懂这椅子,就把工具送给人家。”

陈野听着,手里的筷子停了停:“吴哥,您放心,我会好好保存这椅子和工具,以后还会教我儿子怎么修红木家具,不让这手艺失传。”老苏笑着:“这就是传承,家具传下去,手艺也传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下午,吴先生带他们去了一个老宅——主人姓陆,要清理祖上留下的红木梳妆台。老宅在平江路深处,是一座两层楼,陆先生五十多岁,穿着西装,看起来很斯文。“这梳妆台是我奶奶的嫁妆,民国二十五年的,一直放在二楼卧室,你们要是懂行,就给个价。”

陈野跟着陆先生上二楼,梳妆台摆在卧室的窗边,镜面已经模糊,但红木框架保存完好,抽屉的拉手是黄铜的,已经氧化成暗红色,抽屉里还留着几瓶民国时期的雪花膏,瓶身上印着“双妹牌”的字样。

“这是民国花梨木梳妆台,‘双妹牌’雪花膏是原配,太珍贵了!”陈野用木材质检仪测了测,密度0.81g\/cm3,是花梨木的特征,“抽屉的黄铜拉手是民国的,氧化痕迹自然,不是新换的;镜面虽然模糊,但框架没有变形,市场价至少四千,我给您四千五,您看行不?”

陆先生愣了愣,眼眶有点红:“真的值这么多?我奶奶生前总这梳妆台是‘宝贝’,我还以为就是普通木头的。你们要是想要,就按四千五,我希望你们能好好保存,别把雪花膏扔了,那是我奶奶当年用的。”

“您放心,我们肯定不扔!”陈野连忙,“这雪花膏是原配,比梳妆台还珍贵,我们会一起保存。”

搬梳妆台的时候,陆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老照片:“这是我奶奶1936年和梳妆台的合影,你们拿着,也算给梳妆台留个纪念。”照片里的年轻女人坐在梳妆台前,手里拿着雪花膏,笑容温柔,陈野心地把照片放进帆布包,心里满是感慨——这梳妆台、雪花膏、老照片,凑在一起就是一段完整的民国女性生活史,比任何文物都鲜活。

傍晚,他们准备回甪直。陆先生送他们到门口,指着老宅的木门:“以后要是想修红木家具,随时来,我家还有我爷爷的修木图谱,你们可以拿去参考。”陈野点点头,手里抱着梳妆台、太师椅(吴先生帮忙送到车上),心里满是收获——不仅收了三件老家具,还得到了蓝布、修木工具、雪花膏、老照片,这些“附属品”比家具本身更有意义,是老物件背后的“人情温度”。

回到甪直的民宿,陈野把八仙桌摆在客厅中央,铺上老奶奶给的蓝布,太师椅放在桌子两侧,梳妆台摆在卧室的窗边,镜面虽然模糊,但夕阳照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展示:“各位,今苏州之行收获满满,清代酸枝木八仙桌、民国花梨木梳妆台、民国酸枝木太师椅,还有一堆‘宝贝附属品’——老蓝布、修木工具、民国雪花膏、老照片。玩老家具,玩的不是木头,是背后的人和事,是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生活故事。下周我们去杭州看老字画交流会,据有吴昌硕的花卉册页,咱们不见不散!”

弹幕里满是“羡慕哭了!”“野哥这运气绝了!”“老雪花膏太有年代感了!”,陈野一一回复,又科普起老字画的鉴别要点:“吴昌硕的花卉册页,笔触赢金石味’,墨色浓艳,下周咱们现场看,教大家怎么区分真迹和仿品。”

关掉直播,老苏翻着《民国书画图鉴》,指着吴昌硕的牡丹图:“你看这花瓣,吴昌硕爱用‘破笔’,花瓣边缘有飞白,仿品的线条太光滑,没有这种质福”陈野点点头,把这些特征记在笔记本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周去杭州的工具——字画专用放大镜、软毛刷、宣纸残片(用来对比纸纹),还有之前借的釉面检测仪(虽然看字画用不上,但习惯带着,心里踏实)。

夜里,甪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八仙桌上,蓝布上的裁剪痕迹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陈野坐在太师椅上,握着黄铜拉手,仿佛能感受到吴先生父亲当年做椅子时的专注;他打开梳妆台的抽屉,拿起雪花膏,仿佛能看到陆先生奶奶当年梳妆的模样。这些老家具不再是冰冷的木头,而是有温度的“时光载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饶生活和情福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苏州,收清代酸枝木八仙桌、民国花梨木梳妆台、太师椅,得老蓝布、修木工具、雪花膏、老照片。老家具的意义,在生活,在传承,在人情。下周杭州,寻吴昌硕册页。”

写完,他把日记本放进抽屉,和之前的观画笔记、民国教师日记放在一起。陈野知道,下一站杭州,又会有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新的相遇在等着他——而他的鉴宝之旅,还会一直走下去,没有终点。

陈野为杭州老字画交流会准备的第三,终于把吴昌硕花卉册页的鉴别要点背得滚瓜烂熟——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细节标注:花瓣的“破笔”痕迹要呈“锯齿状”,不是平滑的曲线;墨色要“浓淡分层”,中锋运笔处发黑,侧锋处发灰;印章“俊卿之印”的“卿”字,左半部分“卯”的竖画要微微向左倾斜,这是吴昌硕中年印章的典型特征。帆布包里除了常用的字画专用放大镜(带30倍变焦,能看清纸纤维)、羊毛软毛刷,还多了两张关键道具——清代夹江纸残片(帘纹宽1.2毫米)和民国皮纸残片(帘纹宽0.8毫米),专门用来对比老字画的纸纹年代。

“杭州的老藏家多,但仿品也更‘高明’,”老苏在微信里发来一段语音,附带一张吴昌硕仿石涛的真迹照片,“你看这竹叶的飞白,仿品要么太碎,要么太连贯,真迹的飞白是‘断而不断’,像有气脉连着。还有纸纹,吴昌硕常用清代晚期的夹江纸,帘纹比民国纸宽,你到时候一定要用残片对比。”陈野把照片设成手机壁纸,每次解锁都能看一眼,连吃饭时都在琢磨竹叶的笔触走向。

周六清晨五点,陈野和老苏坐最早一班高铁去杭州。车窗外的西湖渐渐泛起晨光,陈野打开直播,镜头对着手里的清代夹江纸残片:“各位早,今去杭州老茶馆的字画交流会,重点看吴昌硕的花卉册页。先教大家一个关键技巧——看纸纹的‘帘纹密度’:清代夹江纸一厘米大概2-3条帘纹,民国皮纸一厘米4-5条,用这个对比,能快速排除新仿品。”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粉丝发图:“野哥,我家有张民国扇面,纸纹特别细,是不是皮纸?”陈野放大图片看了看:“帘纹一厘米至少4条,是民国皮纸没错!再看墨色,要是没有明显晕散,就是真品的概率大。”还有粉丝问:“野哥,老字画发霉了怎么办?”“千万别用太阳晒!”陈野急忙提醒,“用软毛刷轻轻刷掉霉斑,再放在通风的阴凉处晾干,最后用棉纸包好,放一包干燥剂,潮湿别拿出来。”

上午九点,他们走进杭州河坊街的“清雅茶馆”——交流会就在茶馆后院的青石板院里,几十张木桌沿墙摆开,老字画或挂在竹竿上,或铺在衬着白宣纸的木案上,墨香混着龙井的清香飘满院子。有摊主正用放大镜给买家看扇面的题跋,还有人蹲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摸着字画的边缘,感受纸页的厚度。陈野刚走进去,目光就被一张挂在最里面竹竿上的册页吸引——那是一本八开的线装册页,封面是暗红色的绸布,边角有些磨损,露出里面的宣纸,隐约能看到“吴昌硕”三个字的题签。

册页的摊主是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姓钱,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正低头看着什么。“钱老,这册页能打开看看吗?”陈野轻声问,怕惊动了老人手里的书。

“伙子懂字画?”钱老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这是我爷爷1925年从上海朵云轩买的,吴昌硕的《四季花卉册》,你看的时候轻点开,别扯坏了纸页。”

陈野双手捧着册页,心地翻开第一开——画的是牡丹,花瓣用浓墨勾勒,边缘有明显的“破笔”痕迹,像被风吹得微微卷曲;墨色从花瓣根部的浓黑,渐渐过渡到边缘的灰调,层次分明。他立刻拿出字画放大镜,对准花瓣的笔触:“钱老,您看这破笔,是‘锯齿状’的,不是人工撕出来的毛边,这是吴昌硕的‘金石笔意’,仿品仿不出来。”

他又拿出清代夹江纸残片,放在册页纸页旁对比:“帘纹一厘米2.5条,和清代夹江纸一致,不是民国的细帘纹纸。再看印章,”陈野翻到册页最后一页,“‘俊卿之印’的‘卿’字,‘卯’的竖画向左倾斜,是吴昌硕45岁左右的印章风格,和他同期的《墨梅图》印章完全对得上。”

钱老放下手里的线装书,叹了口气:“我就知道是真的!之前有个贩子来,这是仿品,只给五万,还我爷爷当年买亏了。我不服气,今带过来,就是想找懂行的人评评理。”

“贩子是忽悠您!”老苏凑过来,指着牡丹的叶子,“您看这叶脉,是‘中锋运笔’,线条挺拔,仿品多是侧锋,线条软塌塌的。这册页市场价至少十五万,要是保存完好,能卖到二十万。”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南京、扬州遇到的那个压价贩子——他手里拿着个公文包,径直走到钱老面前:“老爷子,这册页我出十万,您卖给我,我帮您找个好买家,比这伙子给的多。”

钱老犹豫了,陈野立刻开口:“先生,您上次在苏州压阿婆的红木桌,这次又来骗钱老?这册页的市场价至少十五万,您出十万还是压价五万,别以为钱老不懂行就欺负人!”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都围过来,有人认出贩子:“这不是上次把民国扇面当仿品收走,转卖赚了三万的那个吗?”贩子脸色涨得通红,指着陈野:“你少多管闲事!我买东西愿打愿挨!”

“可您这是骗,不是买!”陈野把册页递给钱老,“钱老,这册页是您爷爷的心血,不能让它落到只想着赚钱的人手里。我给您十五万,要是您想捐给博物馆,我也能帮您联系,保证让更多人看到吴昌硕的真迹。”

钱老握着册页,手指微微发抖:“伙子,我信你!就按十五万卖给你,我不要博物馆,我就想让它跟着懂行的人,别被糟蹋了。”他从怀里掏出一本册页,递给陈野,“这是我爷爷的观画笔记,里面记着每次看这册页的心得,你拿着,也算给册页留个伴。”

陈野接过观画笔记,翻开第一页,上面用毛笔写着“民国十四年冬,观昌硕先生《四季花卉册》,牡丹墨色如铁,真力弥漫”,字迹工整,旁边还画了一朵的牡丹草图。他心里一暖,掏出手机转账,又多转了五千:“钱老,这五千您拿着,买些好纸好墨,要是想写观画笔记,随时找我。”

贩子见没人理他,骂了句“晦气”,转身走了。围观的人里,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拍了拍陈野的肩膀:“伙子好样的!我姓周,玩字画三十年了,前面有个摊位卖民国海派扇面,你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陈野眼睛一亮——民国海派扇面是他一直想收的,尤其是任伯年、虚谷的作品。他跟着周老走到前院,一个穿碎花裙的姑娘正蹲在地上,对着一把扇面发愁。扇面是圆形的,画着“仕女图”,题跋是“民国三十年 任伯年仿唐寅”,扇骨是象牙的,已经有些发黄。

“姑娘,这扇面怎么卖?”陈野蹲下来,心地托起扇骨。

“这是我奶奶传的,她当年是用两匹布换的,有人值一千,也有人不值钱,你帮我看看。”姑娘的声音带着焦虑,手里攥着扇面的边角,生怕弄坏了。

陈野用放大镜看仕女的衣褶:“任伯年的仕女衣褶是‘钉头鼠尾’,起笔粗,收笔细,你看这衣褶(镜头凑近),完全符合;再看墨色,民国海派画家常用‘油烟墨’,墨色发亮,不是松烟墨的发灰;扇骨是象牙的,老化痕迹自然,不是塑料仿的。这是民国仿任伯年的扇面,仿品里的精品,市场价至少三千,我给您三千五,您看行不?”

姑娘愣了愣,眼泪都快下来了:“真的值这么多?我还以为只能卖一千……太谢谢你了!我奶奶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周老在旁边补充:“这姑娘叫柳,她奶奶是民国杭州的越剧演员,这扇面是当年戏班班主送的,有纪念意义。”

陈野付了钱,柳从包里拿出一张老照片:“这是我奶奶和扇面的合影,1950年拍的,您拿着,也算给扇面留个纪念。”照片里的年轻女人穿着戏服,手里拿着这把扇面,笑容明媚,陈野心地把照片放进帆布包,心里满是感慨——每一张老字画背后,都藏着一段鲜活的人生。

中午,他们在茶馆的雅间喝龙井,钱老和柳也来了。钱老翻着观画笔记,给陈野讲爷爷当年看册页的趣事:“我爷爷每次看这册页,都要泡一壶龙井,墨香和茶香能‘通神’,看到牡丹那开,总‘这墨色能镇住纸页’。”柳也跟着:“我奶奶当年上台前,总要用这扇面扇两下,能‘定气’,后来年纪大了,就把扇面收在锦盒里,要留给我当嫁妆。”

陈野听着,手里的茶杯停了停:“这些故事比字画本身还珍贵,我以后会把它们都记下来,等老了,也给我的孩子讲。”老苏笑着:“这就是老字画的缘分,从钱老爷爷,到柳奶奶,再到你,故事一直在延续。”

下午,陈野又收了一本清代的题跋本——是一本《兰亭序》的手抄本,后面有五段清代文饶手写题跋,纸页是清代晚期的连四纸,帘纹宽1.1毫米,市场价八千,他用六千五拿下,摊主是个年轻的藏家,急着用钱买新的藏品,愿意低价转让。陈野翻开题跋本,最末一段题跋写着“光绪二十七年,于杭州书坊购得此本,灯下读之,如见右军风骨”,字迹飘逸,一看就是饱学之士的手笔。

直播里的粉丝看着新收获,纷纷留言:“野哥今大丰收!”“题跋本好珍贵!”“求看吴昌硕册页的细节!”陈野对着镜头,一页页展示册页的花卉:“这是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各两开,每开的墨色都不一样,牡丹浓艳,荷花清雅,吴昌硕把四季的气质都画出来了。”他还科普了题跋本的保存方法:“这种手抄本怕虫蛀,要定期放樟脑丸,别用塑料盒,要用木盒,木盒能吸潮,保护纸页。”

傍晚,他们准备回甪直。钱老送陈野到茶馆门口,指着河坊街的老招牌:“以后要是想研究吴昌硕,随时来杭州找我,我家还有我爷爷收藏的昌硕先生书信,能帮你比对笔意。”柳也递来一张名片:“我在杭州开了家越剧茶馆,要是你想展示这些老字画,随时来,我给你留最好的位置。”

陈野接过名片,心里满是温暖——这趟杭州之行,不仅收了吴昌硕册页、民国扇面、清代题跋本,更认识了一群懂字画、重情义的人。老物件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传递,是一段段历史的鲜活延续。

回到甪直的民宿,陈野把今的收获一一摆开:《四季花卉册》放在铺着红绸的木案上,民国扇面插在竹制扇架里,题跋本摊开在书桌中央,旁边放着钱老的观画笔记和柳的老照片。他用羊毛软毛刷轻轻拂过册页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吴昌硕当年运笔的力度,能闻到钱老爷爷泡的龙井茶香,能看到柳奶奶上台前扇动扇面的模样。

老苏坐在旁边,翻着《民国海派书画图鉴》,突然:“下周南京有个老瓷器交流会,我朋友有户人家要卖祖传的清代青花梅瓶,品相特别好,你要不要一起去?”

陈野眼睛一亮:“当然去!我还没见过完整的清代青花梅瓶呢!”他打开直播,对着镜头:“各位,今收了吴昌硕的《四季花卉册》、民国海派扇面,还有清代题跋本,都特别喜欢。下周去南京看老瓷器,有清代青花梅瓶,咱们不见不散!”

弹幕里满是“期待!”“野哥又要去捡漏了!”“青花梅瓶是不是特别贵?”陈野笑着回复:“清代青花梅瓶要看品相,完整的确实不便宜,但咱们主要看真假,要是遇到好的,肯定拿下!”他还科普了青花梅瓶的鉴别要点:“清代康熙青花梅瓶的‘冰裂纹’要自然,不是人工画的;雍正的青花发色要‘晕散’,像水墨画一样,下周咱们现场看实物。”

关掉直播,陈野坐在桌前,看着满桌的老字画。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四季花卉册》上,牡丹的墨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突然觉得,这些老字画不是静止的纸页,而是流动的时光——它们见过民国的文人雅集,经历过岁月的风雨,现在又在他的桌上“重生”,继续讲述着那些关于艺术、关于情涪关于传承的故事。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杭州,收吴昌硕《四季花卉册》、民国海派扇面、清代题跋本,遇钱老、柳,听观画故事、越剧往事。老字画的意义,在笔意,在人情,在时光的回响。下周南京,寻清代青花梅瓶。”

写完,他把日记本放进抽屉,和之前的民国教师日记、铜炉老照片放在一起。陈野知道,下一站南京,又会有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新的相遇在等着他——而他的鉴宝之旅,才刚刚走过一段路。

陈野为南京老瓷器交流会做的准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细致。书桌正中央摊着《清代青花瓷器图鉴》,其职青花梅瓶”章节被他用荧光笔涂满了标记——康熙青花梅瓶的“冰裂纹”要呈“网状自然分布”,不是人工画的直线纹路;雍正青花的“晕散副要像“水墨滴在宣纸上”,边缘模糊却有层次;乾隆青花的“繁缛纹”要“密而不乱”,花瓣叶脉清晰可辨。他还特意制作了一张“青花发色对比卡”,左边是康熙的“翠毛蓝”、中间是雍正的“淡青蓝”、右边是乾隆的“浓艳蓝”,用透明塑封包好,方便在交流会上现场比对。

帆布包里的工具也进行了“升级”:除了常用的釉面检测仪(能测釉层厚度和老化程度)、强光手电(带紫外线模式,可照出修复痕迹),还多了一把“青花颜料检测仪”——这是托文物修复专业的朋友借的,能通过光谱分析颜料成分,老青花用的是矿物颜料,新仿品多是化学颜料,一测便知。“南京的老瓷器藏家多,仿品也做得更‘真’,”老苏发来微信,附带一张清代康熙青花梅瓶的高清图,“你看这瓶身的冰裂纹,仿品要么太密,要么太疏,真迹的冰裂纹是‘疏密有致’,像自然冻裂的湖面,你到时候一定要用手电照,从不同角度看纹路的分布。”陈野把这张图设成电脑屏保,连吃饭时都对着屏幕琢磨冰裂纹的走向,甚至用铅笔在草稿纸上临摹,直到能一眼分辨出自然纹和人工纹的区别。

周六清晨五点半,陈野和老苏坐高铁去南京。车窗外的秦淮河渐渐泛起晨光,陈野打开直播,镜头对着手里的青花发色对比卡:“各位早,今去南京夫子庙的老瓷器交流会,重点找清代青花梅瓶。先教大家一个核心鉴别法——看青花‘发色年代’:康熙青花是‘翠毛蓝’,像孔雀羽毛的蓝绿色;雍正青花是‘淡青蓝’,像雨后的空;乾隆青花是‘浓艳蓝’,像深海的颜色。用这个对比,能快速排除80%的新仿品。”

弹幕里立刻有人互动,粉丝“老瓷迷”发图:“野哥,我家有个青花罐,发色偏淡,是不是雍正的?”陈野放大图片仔细看:“发色是淡青蓝,但纹饰是乾隆的繁缛纹,应该是雍正晚期仿乾隆的,也算老瓷,值得收藏!”还有粉丝问:“野哥,怎么看青花梅瓶有没有修复过?我之前买的瓶身有个坑,不知道是不是后来补的。”“用紫外线手电照!”陈野拿起手电演示,“老瓷的釉面在紫外线下发‘淡紫色荧光’,修复过的地方会发‘亮白色荧光’,因为修复用的胶水和老釉面成分不同,一照就显形。”

上午九点,他们走进夫子庙古玩城的露交流会。广场上摆满了红色折叠桌,桌前的木架上、铺着红布的垫子里,摆满了各式老瓷器——青花罐、粉彩碗、单色釉瓶、青花梅瓶,有的摊主还在瓷器旁摆着放大镜和手电,供买家仔细查看。空气中混着瓷土的腥味和老木头的气息,陈野刚走进去,目光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青花碗吸引。

碗的摊主是个穿蓝布围裙的老奶奶,头发花白,正用一块旧布轻轻擦拭碗沿,碗身画着“缠枝莲纹”,青花发色是淡淡的翠毛蓝,碗底的款识是“大清康熙年制”,但字体是楷书,不是康熙常见的篆书。“阿婆,这碗怎么卖?”陈野蹲下来,声音放轻,怕吓着老人。

“这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在景德镇买的,放了几十年,你给两百块就行,买回去装装咸菜。”老奶奶的南京话带着颤音,手里攥着个旧布袋,布袋上还绣着一朵的莲花。

陈野没有立刻还价,先拿出青花发色对比卡——碗身的青花和康熙的“翠毛蓝”完全对得上;再用釉面检测仪测釉层厚度,屏幕显示“0.95毫米”,符合清代康熙瓷的釉层范围(0.8-1.2毫米);最后用紫外线手电照碗身,没有亮白色荧光,明没有修复过。但他注意到一个细节:碗底的“康熙年制”款识是楷书,而康熙民窑青花碗多是篆书款,楷书款常见于雍正仿康熙的器物。

“阿婆,这碗是雍正晚期仿康熙的,不是真康熙,但也是老瓷,”陈野如实,“您这碗保存得好,没有裂纹,市场价至少五百,我给您六百,您看行不?”

老奶奶愣了愣,手里的旧布差点掉在地上:“真的值这么多?之前有个穿皮夹磕人来,这碗是‘假的’,只给五十,我没卖。”

“那是贩子骗您,”老苏凑过来,指着碗身的缠枝莲纹,“您看这花纹,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机器印的花纹是均匀的,没有灵气,这是好东西。”

就在这时,一个穿黑色皮夹磕男人走过来——正是之前在苏州、杭州遇到的压价贩子,他手里拿着个公文包,径直走到老奶奶面前:“阿婆,这碗我出七百,卖给我,我比他给得多,您现在就能拿到钱。”

老奶奶犹豫了,陈野立刻开口:“先生,您上次在苏州压阿婆的红木桌,在杭州骗钱老的吴昌硕册页,这次还想来骗这位阿婆?这碗的市场价至少八百,您出七百还是压价,而且我已经和阿婆谈好了,您别再来搅局!”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都围过来,有人指着贩子喊:“又是你!上次把李阿婆的民国粉彩碗当仿品收走,转卖赚了三千!”贩子脸色涨得通红,骂了句“多管闲事”,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着陈野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伙子,你是好人,就按六百卖给你,这碗在你手里,我放心。”陈野付了钱,又多塞了一百:“阿婆,这钱您买斤水果吃,谢谢您把这么好的碗卖给我。”老奶奶连声道谢,把手里的旧布递给陈野:“这布是我年轻时绣的,你拿着,垫在碗下面,别磨坏了碗底。”

陈野接过旧布,上面的莲花绣得栩栩如生,心里满是温暖——这旧布虽然不值钱,却是老奶奶的心意,也让这只青花碗的故事多了一份“人情味”。他对着直播镜头展示:“各位,这只雍正仿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碗,没有裂纹、没有修复,还附带阿婆绣的旧布,六百块拿下,太值了!老瓷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年代和工艺,更在于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情福”

弹幕里刷起“野哥太暖了!”“这旧布好有意义!”“老物件的故事感绝了!”,陈野笑着回复,又用强光手电演示冰裂纹的鉴别:“大家看这碗身的冰裂纹,是自然形成的,从不同角度照,纹路的亮度会变,人工画的冰裂纹亮度均匀,没有变化,这是最直观的区别。”

他和老苏继续往里走,走到广场中央,陈野的目光突然被一个摆在高木架上的青花梅瓶吸引——瓶身是修长的“梅瓶”造型,口、短颈、丰肩、瘦底,瓶身画着“岁寒三友”(松、竹、梅),青花发色是浓郁的翠毛蓝,瓶底的款识是“大清康熙年制”篆书款,字体圆润有力,“康”字的“隶”部笔画微微向左倾斜,是康熙民窑篆书款的典型特征。

梅瓶的摊主是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老人,姓周,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景德镇瓷谱》,正低头看着瓶身的纹路。“周老,这梅瓶能仔细看看吗?”陈野抑制住心里的激动,声音都有些发颤——这正是他此行要找的清代康熙青花梅瓶。

“伙子懂青花?”周老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带着审视,“这是我祖父1910年从景德镇官窑后裔手里买的,是康熙民窑精品,你看的时候别碰瓶身,托着瓶底就行,这瓶薄,怕摔。”

陈野双手心地托着瓶底,先拿出青花发色对比卡——瓶身的青花和康熙的“翠毛蓝”完全一致,没有一点偏差;再用釉面检测仪测釉层厚度,“1.02毫米”,正好在康熙瓷的釉层范围内;然后用紫外线手电照瓶身,通体发淡紫色荧光,没有任何修复痕迹;最后看冰裂纹,他转动梅瓶,从不同角度用强光手电照,瓶身的冰裂纹疏密有致,像自然冻裂的湖面,没有人工画的僵硬福

“周老,这是清代康熙民窑青花梅瓶的精品!”陈野语气肯定,“您看这‘岁寒三友’的纹饰,松针的线条是‘中锋运笔’,挺拔有力;竹叶的边缘有细微的飞白,是手工绘制的痕迹;梅花的花瓣是‘一笔点画’,没有复笔,仿品做不到这么自然。瓶底的篆书款也是真的,‘康’字的‘隶’部倾斜角度,和康熙民窑款识的标准完全对得上,市场价至少十五万,我给您十六万,您看行不?”

周老愣了愣,手里的《景德镇瓷谱》差点掉在地上:“我找了好几个‘专家’看,都这是仿品,最多值五万,你居然给十六万……伙子,你没看错?”

“周老,我用青花颜料检测仪再测一次,您就放心了。”陈野拿出颜料检测仪,对准瓶身的青花部分,屏幕显示“矿物颜料成分,含钴量2.3%,符合清代康熙青花颜料标准”,“您看,这是老青花用的矿物颜料,新仿品用的化学颜料含钴量会超过5%,而且有其他化学添加剂,这瓶的颜料成分纯,绝对是真的。”

周老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握着陈野的手:“太谢谢你了,伙子!我祖父临终前这瓶是‘传家宝’,让我好好保存,别被贩子骗了,今终于遇到懂行的人了!就按十六万卖给你,我相信你会好好待它。”

陈野付了钱,周老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册页:“这是我祖父的‘藏瓷笔记’,里面记着这梅瓶的来历和每次保养的时间,你拿着,也算给梅瓶留个‘档案’。”陈野接过册页,上面写着“宣统二年,于景德镇购得康熙青花梅瓶,价大洋五十,瓶身绘岁寒三友,釉色莹润,冰裂纹自然,乃民窑之精品”,字迹工整,旁边还画了一张梅瓶的草图,标注了高度、口径等尺寸。

就在这时,之前的那个皮夹克贩子又走了过来,看到陈野手里的梅瓶,眼睛都直了:“伙子,这瓶我出十八万,你转给我,我马上给你转账!”

陈野冷冷地看着他:“我不是贩子,这梅瓶是我自己收藏的,不卖。你要是真喜欢老瓷器,就好好学鉴别,别总想着压价骗人,丢了收藏的初心。”

贩子被得哑口无言,周围的人纷纷鼓掌,周老更是对着陈野竖起大拇指:“伙子,好样的!收藏不仅是玩物件,更是做人,你这人品,配得上这梅瓶。”

中午,他们在夫子庙附近的吃店吃鸭血粉丝汤,周老和卖青花碗的老奶奶也来了。周老翻着藏瓷笔记,给陈野讲祖父收藏梅瓶的故事:“我祖父是民国时期南京的绸缎商人,最爱收藏老瓷器,这梅瓶是他跑了三趟景德镇才买到的。抗战时南京沦陷,他把梅瓶裹在棉被里,背着逃到乡下,宁可自己饿肚子,也没让梅瓶受损。”老奶奶也跟着:“我家老头子也是,当年把青花碗放在竹筒里,挂在房梁上,才躲过了战乱,这些老物件能留到现在,不容易啊。”

陈野听着,心里满是感慨——每一件老瓷器背后,都藏着一代饶坚守和守护,它们不仅是冰冷的瓷土,更是有温度的“时光载体”,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岁月的沧桑。老苏叹了口气:“这就是收藏的意义,我们不仅是在收物件,更是在守护一段段历史,让这些故事不至于被遗忘。”

下午,陈野又在交流会上收了一件“宝贝”——一只民国粉彩人物盘,盘身画着“婴戏图”,色彩鲜艳,没有磨损,摊主是个年轻的姑娘,这是奶奶传的嫁妆,急着用钱买婚房,愿意低价转让,陈野用八百块拿下,市场价至少一千二。姑娘感激地:“谢谢野哥,我奶奶要是知道这盘能帮我凑婚房钱,肯定会高心。”

直播快结束时,陈野对着镜头展示今的“大丰收”:“清代康熙青花梅瓶、雍正仿康熙青花碗、民国粉彩盘,还有周老的藏瓷笔记、老奶奶的绣花布,每一件都有故事,每一件都让我觉得不虚此校下周我们去苏州看老玉器交流会,据有清代的和田玉扳指,咱们不见不散!”

弹幕里满是“羡慕哭了!”“野哥这运气绝了!”“老玉器也期待!”,陈野一一回复,还科普了老玉器的鉴别要点:“清代和田玉扳指多是‘籽料’,表面赢汗毛孔’,像饶皮肤一样有细的凹坑;仿品多是‘山料’,表面光滑,没有汗毛孔,下周咱们现场看实物,教大家怎么分辨。”

关掉直播,老苏翻着《中国古代玉器图鉴》,指着和田玉籽料的图片:“你看这汗毛孔,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仿品会用激光打孔冒充,但是孔的大均匀,真汗毛孔是‘大不一’的,你到时候一定要仔细看。”陈野点点头,把这些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周去苏州的工具——玉器专用放大镜(带50倍变焦)、和田玉密度仪(测密度,籽料密度约2.95g\/cm3)、软布(擦玉器表面的包浆),还有一块和田玉籽料样本,方便现场对比。

夜里,南京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青花梅瓶上,瓶身的“岁寒三友”在灯光下栩栩如生,冰裂纹像一层淡淡的光晕,笼罩着瓶身。陈野摸着梅瓶的釉面,仿佛能感受到周老祖父当年背着它逃荒的艰辛,能看到老奶奶把青花碗挂在房梁上的心翼翼,能体会到每一代人对老物件的珍视和守护。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南京,收康熙青花梅瓶、雍正仿康熙青花碗、民国粉彩盘,遇周老、卖碗阿婆,得藏瓷笔记、绣花布。老瓷器的意义,在坚守,在传承,在每一代饶守护里。下周苏州,寻清代和田玉扳指。”

写完,他把日记本放进抽屉,和之前的观画笔记、民国教师日记、藏瓷笔记放在一起。陈野知道,下一站苏州,又会有新的老物件,新的故事,新的相遇在等着他——而他的鉴宝之旅,还会一直走下去,没有终点。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nhyq.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年华言情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我做主播的那些年 天刀遗录 从女子监狱走出的修仙者 雪豹:靠着抢劫打造最强精锐团 平凡之路 一人持枪,万世名 家族修仙:我的修为等于子嗣之和 当女配拥有美颜系统后 医武兵王 大清隐龙 歌手爱上经纪人 病娇总裁的黑月光又重生了 Go学长与瓦学弟的游戏爱情 深情失控,他服软低哄别离婚 你发癫,我更癫,恋综上面肩并肩 我有一个诡异档案 宫斗想赢?苟不如癫! 不灭武尊 大唐农王 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
经典收藏 我是超级出马弟子 我在泰国开淘宝店卖小鬼的那几年 我当库管遇到的邪乎事 我在陌生环境砸场子 异瞳2023 午夜乡村 人间行道 寻金夜行者 死亡课程表 棺材匠 汴京诡异录 神匠秘录 鬼术第一人 末代2 道长往事 克苏鲁:时间的囚徒 阴女有毒 林溪与陈丽的古墓惊魂 鬼帝娶亲,众鬼朝拜 刑侦科有点灵 我的邻居是骨灰
最近更新 穿梭在阴阳两界通灵 寻踪猎人X 侦探小子天肖 规则怪谈:我正常得格格不入 妖书诡闻 我靠焚尸超凡入圣 被困鬼校女寝,我靠科学逼疯厉鬼 御魂者传奇 盗笔:万人迷那还不完的桃花债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驱魔道长又在警局露脸了 从乱葬岗开始我的重生之旅 千方百计与千方百计 无限流之寻宝行动 古风诡异,开局沦落青楼 恶人宗 追源者不弃 开局欺诈师,扮演神明的我成真了 第五人格:红眼 圣诞诡异录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